食用菌基地(2010年照片)
王崗火車站(2010年照片)
鎮政府(2010年照片)
王崗的街景
特菜大棚(2010年照片)
2010年村民住宅
王崗的街景
文/攝 生活報記者 王萌
三四月份春暖花開
哈市王崗鎮靠山村卻有些安靜
為綠碼而戰 它們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拿到一份蔬果時
很多人不會追問來自于哪兒
靠山村就是這樣一個所在
為海量蔬果等商品提供中轉站
但在配送標簽上卻查不到名稱
正是有了數不盡的分揀配送中心
才保證了冰城的蔬菜果品供應
從市區出發一路向南
沿鐵順街、哈西大街可直達王崗鎮
98路區間、369路等公交車
在靠山屯有一站
王崗鎮被稱為哈爾濱的南大門
靠山村是其下轄的一個城中村
全國最長高速公路
同三(同江到三亞)公路由此經過
北京至哈爾濱的鐵路也都在此處匯集
還設有一個4級小站
王崗鎮是“龍江第一鎮”
泥濘的土道、低矮的平房
這都是早年的印象
1985年3月
王崗鄉與王崗街道辦事處轄區合并
改為王崗鎮
此時的靠山屯可能才有幾戶人家
今年57歲的村支書郭永文回憶
老輩人說靠山屯最早的定居戶姓魏
因地理位置好,在此開燒鍋釀酒
至于為什么靠山沒人能說明白
此地一馬平川,并不見山
隨著人口的增加
靠山屯由屯晉升為村
統購統銷的年代
地處哈爾濱西南郊、供菜的路程短
保供冰城菜籃子的任務
就落在了靠山村
村民們成立菜社
夏天產豆角黃瓜、秋天產白菜土豆
夏秋兩季的蔬菜帶著露珠
被送進國營菜店
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上世紀八十年代
家家戶戶都種大棚
硬是把供菜旺季提前了一個月
到了秋天
靠山村的秋儲大白菜更是搶手
供銷社都搶著要
說起家鄉往事
土生土長的郭永文由衷地自豪
那些年
作為蔬菜基地的靠山村
加上王崗鎮的其他村屯
承擔了哈爾濱三分之一的蔬菜供應
上世紀九十年代
蔬菜種植再加上地理優勢
光宇蓄電池、宏森木業等企業
落戶靠山村
讓村里的人先富起來
當時人均收入就達5500元
正因為下轄多個像靠山村
這樣的經濟體
王崗鎮也實現了跨越
戴上了“龍江第一鎮”的桂冠
其實王崗鎮的面積不算很大
只有57.01平方公里
稱得上是個“袖珍小鎮”
但人口卻多達22.7萬人
可見王崗鎮的實力
早在本世紀初
王崗鎮的企業就發展到了360家
2005年企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又有一大批企業落戶這里
當年,僅哈達果品批發大市場
年銷售收入就達5000萬元
稅金698萬元
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8.83億元
銷售額41.50億元
以戶籍人口、財政收入等
經濟指標衡量
王崗鎮可謂妥妥滴“龍江第一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
“千強鎮”評比
黑龍江省有6個鎮入圍榜單
哈爾濱占3個
排名第一的就是王崗鎮
(全國排名第437)
王崗鎮的教育醫療實力也不容小覷
是省內少有的
實現了大中小教育完整體系的鄉鎮
鎮內有大專院校1所:
黑龍江省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普通初中、高中3所:
農墾初中、農墾高中、第37中學
全日制小學8所、幼兒園14所
另有駐鎮醫院
黑龍江省農墾總醫院第二腫瘤醫院
新世紀,趕上互聯網經濟的風口
南方運來的海量蔬菜果品
需要在哈爾濱的南大門找個落足點
于是靠山村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期
配合哈達、龍園等大型批發市場
分揀配送行業蓬勃興起
果蔬集散地倉庫冷庫多達十余家
南方的果蔬可在此存放、加工
向各大商超配送
有調劑市場供應的作用
以前的王崗鎮遍布泥水路
進鎮一趟要一個多小時
現在都修成了柏油路
開車只要幾分鐘
說起村鎮這些年的變化
郭永文不由地贊嘆
曾經的城中村
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取代
王崗鎮有哈西新區的半壁江山
而且新城區還在不斷推進
王崗大街和哈雙路
這兩條從前的出城公路
兩側都是現代化的住宅和寫字樓
受優質住宅和良好環境吸引
許多老城區的居民也來此買房置業
如今的靠山村
轄區面積80萬平方米
擁有可耕地面積2997畝
郭永文告訴記者
新的發展藍圖已經規劃出來
再有三年就能改造完畢
靠山村成立社區
組建物業、超市、商場
都由村民經營
2997畝土地交給合作社
每個村級經濟組織成員
都能按年拿分紅
到那時,村級經濟更加多元
村民的收入更加穩定
王崗鎮靠山村
近日按下了暫停鍵
讓人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但是村民們沒有遲疑
勇敢投入防疫當中
家園依然美好,勝利并不遙遠
期待即將到來的明媚夏日
到那時
又能接到從王崗鎮靠山村
源源不斷中轉來的各種生鮮蔬菜
加油!王崗鎮
加油!靠山村
2010年照片由南崗區委宣傳部提供